真菌門、半知菌亞門、絲孢綱、絲孢目、絲孢科、曲霉屬的一個重要常見菌。屬黃曲霉群。廣泛分布于自然界,土壤、腐敗的有機質、糧食和各種食品 上隨處可見,發酵食品上尤多。菌落生長較快,生長10天時直徑可達5~6cm,質地疏松,起初白色,后轉為黃色、黃褐色至淡綠褐色,反面無色。分生 孢子頭呈放射形,少數為疏松柱形,直徑150~300μm,少數達400~500μm。 分生孢子梗長2mm左右,近頂囊處稍粗,直徑約12~25μm,壁較薄,表面粗 糙。頂囊近球形或燒瓶形,通常直徑約45~50μm。一般多為單層,偶為雙 層,有時出現單、雙層同時并存于一個頂囊的現象。分生孢子幼時洋梨形或 橢圓形,成熟后大多變為球形或近球形,直徑4.5~7.0μm,也有8.0~10.0μm 者;表面粗糙或較光滑。本菌能產生較強的淀粉酶、蛋白酶、果膠酶等細胞外 酶,故可用于酶制劑的生產或醬油等的釀造中;有的菌還能生產檸檬酸、蘋果酸、延胡索酸和曲酸等有機酸。此外,本菌也是糧食、食品和多種工農業產品的霉變微生物,有的菌株也能產生劇毒的黃曲霉毒素。
米曲霉能夠分泌多種酶類,包括淀粉酶、糖化酶、纖維素酶、植酸酶、果膠酶酶類。
用在飼料上:在淀粉酶的作用下,將原料中的直鏈、支鏈淀粉降解為糊精及各種低分子糖類,如麥芽糖、葡萄糖等;在蛋白酶的作用下,將不易消化的大分子蛋白質降解為蛋白胨、多肽及各種氨基酸,而且可以使輔料中粗纖維、植酸等難吸收的物質降解,提高營養價值、保健功效和消化率。
用于農業及生物肥發酵上:可以與細菌類及酵母菌同時使用,以達到降解秸稈的作用。使秸稈中的有機質成為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,提高土壤有機質,改善土壤結構。分解蛋白質、纖維素、半纖維素、木質素等,并將嗜熱、耐熱細菌、真菌、酵母菌菌株及相關分解酶復合而成,降解能力強,同時能夠達到升溫、除臭、消除病蟲害、雜草種子和提高養分的效果。
1、發酵飼料。
2、微生物肥料發酵劑、秸稈腐熟劑和畜禽糞便、有機垃圾發酵劑
3、復合微生物肥料接種劑
米曲霉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,主要包括碳素化合物(通常簡稱為碳源)、氮素化合物(通常簡稱為氮源)、無機鹽類、水和生長因素。
米曲霉是利用孢子繁殖的。孢子先吸水膨脹,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孢子發芽,即在孢子表面長m一個或多個芽管,逐漸伸長,并不斷長出分枝,結成網狀的菌絲體,再由菌絲長出分生孢子梗,在分生孢子梗頂囊上再生出小梗,小梗上著生孢子直至老熟,就是一代。
米曲霉的生長條件控制主要是水分、溫度、pH三要素米曲霉孢子粉。
水分:生長水分為34%-45%,相對濕度為95%左右;
溫度:孢子發芽溫度為28℃-32℃,生長溫度為32℃-35℃,產酶最適宜溫度為28℃-30℃;
pH:適宜pH范圍為4.5-7.5,適宜生長的pH范圍為6.5-6.8。
米曲霉是產復合酶的菌種,除蛋白酶外,還能產淀粉酶、糖化酶、纖維素酶、植酸酶、果膠酶等。米曲霉不產生黃曲霉毒素,是我國傳統釀造食品醬和醬油的主要生產菌種。米曲霉在釀酒生產中被作為糖化菌。此外,它還是曲酸的生產菌。米曲霉基因組所包含的信息可以用來尋找最適合米曲霉發酵的條件,這將有助于提高食品釀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。米曲霉基因組的破譯,也為研究由曲霉屬真菌引起的曲霉病提供了線索。米曲霉也會引起工農業產品霉變。
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
17797759320